开栏语

近日,《呼吸界》直播节目「与名医对话」医院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彬、主治医师王一民析谈基层抗菌药物的使用。演讲过程中,曹彬主任用许多临床真实案例对行业内滥用抗菌药物的误区和乱象进行深入分析。他的痛心疾首、深切担忧引起了在线同行的热议和思考,我们在后台留言区看到,有的同行甚至连看五遍视频回放。抗菌药物滥用问题之严重已成为业内共识。为此,《呼吸界》推出「抗菌药物误区谈」系列专栏,把直播中的满满干货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分享,此外我们还将陆续邀请呼吸、感染、检验、药学等专业专家就抗菌药物如何正确使用展开讨论。大家可在留言区踊跃发表看法,积极参与并分享。

往期回顾

1

中国的细菌耐药惊动了G20,没有一个病人可以安全逃脱|抗菌药物误区谈(1)

2

重经验治疗,轻病原诊断;重病情,轻病因;病原学规范检测无法落地……从典型案例看抗菌药物使用的困扰|抗菌药物误区谈(2)

3

什么情况下经验性治疗不可靠?「免疫缺陷」似乎成了一切处置的借口|抗菌药物误区谈(3)

4

不分病因给病人退热,为什么退热病人比发热病人预后差?着急看药效,你给控制感染留出多少时间?|抗菌药物误区谈(4)

5

药敏报告单展现的结果为何会与临床现象不符?医生、药师和检验技师三方究竟在吵啥?|抗菌药物误区谈(5)

主持人王一民大夫

大家都经常说,我真的没有病原学、我还要经验性的去选择抗生素,基层的条件又差、工作又繁忙,基层的医患沟通问题又很复杂等等,还有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是关于基层面对少见菌的问题。比如现在,随着免疫缺陷人群越来越庞大,我们见到的真菌的病人越来越多了、我们见到的奴卡菌的病人越来越多了,我们见到其他的一些可能好长时间没有见过的、包括肺孢子菌在内的少见菌都出现了。这种情况下,对基层医生,我们应该提供哪些好的建议?我的想法是从他们的检测中、从临床大夫送检标本中,在治疗上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以前他们可能一碰到这些问题,医院了。但现在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他们必须自己学会医治这样的病人了。对此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曹彬教授:听了一百遍别人讲解,不如你亲手诊断治疗一个;病程记录要把自己的思想写进去

我觉得这个非常好的问题。王辰院士曾提示我:条件总是人创造的,不可能什么条件都给你准备好才让你开始工作。好多事情都是自己努力来的结果,很多事情都是边干、边建设、边完善、边提高的。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有条件都给你你才来干」这样的好事。每一个人、每个医务人员、医院都需要仔细去考虑这个事情。

只能给一点建议,就是我们在做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的时候,发现北京周边的、河北省的、东北三省的、山西的、陕西的、山东的一些单位,以前微生物检验能力也非常弱,医院的联系沟通,通过许多病例的积累,意识到病人转运不了的情况下可以转运标本。可见,办法都是人出来想的,肯想总会有办法。一个成功的案例收获能有多大?这不是花几十块钱、几百块钱能买到的,也不是参加全国的学术会议、听报告就能得来的,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概念。真正的能力的提高,就是在一个个案例的积累过程中提高出来的。

就算你听了一百遍别人讲解PCP,还不如你亲手诊断一个、治疗成功一个的体会深刻。现在这种交流沟通太常见了也太容易了。现在坐高铁从石家庄到北京,快的话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北京市内的通勤也不过如此。现如今,空间已经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最核心的关键问题是你的观念有没有改变、人的思想是最重要的。只有想到了之后才能做得到,如果想不到,那永远也不会做出一点改变。如果你依旧觉得这个病人就是看片子猜病原,别的专家猜可能是什么病菌,你就去换药,不停升级换代的应用抗生素,直到这个病人去世或者是康复,也可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发病。送个标本没那么难,真的比换药靠谱多了。所以今天我们讨论,需要改变的是人的思想。

我们在写病历的时候,住院医生在查房的时候,我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病程记录要把自己的思想写进去」,而不是去重复上级大夫的查房意见,不是去大段抄写化验结果。这是我最讨厌、最反感的。写下你自己的思想有这么难吗?改变思想、改变行为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想到了就能办得到。

主持人王一民大夫

还有一个比较具体,大家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医院如何开展跟感染相关的临床研究?如何归纳、积累、整理自己管理的病人,这项能力该如何提高?给医院提供哪些建议?

曹彬教授:所谓研究,最重要的、最根源的还是「提出问题」

首先怎么定义研究?研究就是课题组把不知道的变成知道的过程,叫研究。这个医院都适用的。只是你要去分析、医院不知道的是什么。

比如,医院特别需要解决的就是「收治的重症肺炎的病人的病原学是什么」?这就是目前未知的。如果想做这件事情,那就要考虑得把这个病人选择好、标本留好,然后送到有检验能力的检验机构去检测。要么是大学,医院,要么是独立的检验机构。

你总得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定有方法去解决,但首先,所谓「研究」最重要的、最根源的还是「提出问题」。问题都提不出来何谈研究?最核心的始终是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这两个字,医院、不同医生身上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王一民大夫

网友还提了喹诺酮类药物的具体使用的问题。喹诺酮在很多时候其实是没有必要联合使用的,除了没必要之外,是不是真的对病人有害呢?

孔旭东药师:大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喹诺酮类药物是一个有那么多不良反应的药物

实际上喹诺酮类的药物在国内的规范使用是源于美国FDA发了一个公告,提到限制喹诺酮类的药物。比如在急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和单纯的尿路感染上,不建议使用喹诺酮。然后国内也开始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进行讨论:对于这些疾病,喹诺酮类药物是一个很好的治疗选择,而且是很有效的,但为什么FDA会限制它?实际上就是因为喹诺酮类的药物的不良反应问题。

因为对于这些疾病,我们有其他很好的药物可以选择,我们有很好的β内酰胺类药物可以完全去覆盖到这些疾病的病原菌。实际上大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喹诺酮类药物是一个有那么多不良反应的药物,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心脏方面的影响、对于血糖、肝肾功能、肌腱的影响。最早的时候就是因为发现喹诺酮的过度使用导致很多病人跟腱断裂,所以当医生看到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当使用会很难受,有时候70岁、80岁甚至90岁的老年人还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安全的。

主持人王一民大夫

前一段时间去日本参访,发现他们在管理抗生素时候也面临喹诺酮的滥用问题。他们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xzhiqiguanyana.com/xezqgy/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