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

其中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叫作“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

因此,中医意义上的“痰”,并不是单单指日常所说的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能被我们所看到的痰,中医的“痰”,还包括因为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符合秽浊、黏滞、稠厚特征的病理产物。

比如肥胖,中医就称之为“痰”。由于这个“痰”不像肺部的痰那样可以被我们直观地认识到,所以中医又把它称为“无形之痰”,而把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可以看到的痰称为“有形之痰”。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痰”的概念。

什么是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表现主要有:

肥胖:大多数表现为大腹便便,是因为脾胃运输转化功能相对不足,导致体内水液无法正常分布疏散而造成痰湿。

贪睡:痰湿者血液浓稠度较高,大脑缺氧,脑部供血不足,因而记忆力变差、注意力下降。尤其脾虚者早上反而容易想睡觉。

油腻:皮肤毛孔也是人体代谢通道之一,痰湿者的皮肤代谢物往往比较油腻、粘稠,极易形成青春痘。

动作缓慢,反应迟钝:痰湿者脑部供血不足,往往使得反应比较迟钝。

舌头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厚:舌质颜色淡,整体比较胖嫩,舌边能看到成排的牙印,舌苔比较厚,常常显得白腻;

如果你已经有以上的症状,说明你极有可能湿痰湿体质,少吃也胖的原因也找到啦!

湿从哪里来?

造成痰湿体质通常有三个原因:

(1)吃得太油腻

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消化不好

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环境、季节因素

湿度大的环境,易造成痰湿体质。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空气湿度大,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以上三种原因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

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滞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说起来,对于痰湿脾虚的人,只是一味的节食减肥,不去调理体质,是瘦不下来的哦。

湿邪重表现之一:

痰多“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一些老年人,长期咳喘痰多,体温并不升高,西医诊断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其实这样的病人,并不是所谓的炎症,而是“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急性期痰湿较盛,可以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来缓解,后期则从脾胃人手,培土制水,让脾胃功能恢复了,痰湿的来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虽然表面上没有治痰,但实为治痰的不二良方。

湿邪重表现之二:全身乏力

《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

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

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

湿性为什么会重浊?

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

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湿邪重表现之三:口水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

《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

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身边,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孩经常流很浓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

湿邪重表现之四:肥胖

许多年轻的女性,体重不断增加,控制饮食也不能解决问题,借用患者的话说:“喝水都长肉。”

“喝水真的能长肉?”当然不是!这长的其实不是肉,是水!尤其是腹部肥胖,脾胃转化功能不足导致水湿无法正常疏散二堆积在腹部。

祛痰湿4个方法

祛痰湿,祛湿和温阳要兼顾,具体有4个方法:

饮食调节:根据食物的属性来选择,比如山药、扁豆、苡仁薏苡仁等可以祛除痰湿,痰湿体质的人就要避免促进痰湿生成的食物。因此可以用健脾祛湿的千古食疗方——八珍糕,日常食用,以达到健脾胃,祛湿气的效果。

正确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阳气生成,阳气又可以温化痰湿。痰湿患者可以适当运动,微微出汗,比如慢跑、打球和骑行等。

起居有规律: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可以提升人的正气。因此,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定时饮食、保持好的睡眠质量。

保持好的情绪:心理精神因素也会影响水的运化,气机不畅就会影响水的代谢,促进痰湿生成。因此,保持愉悦的情绪有助于水液运行,改善痰湿体质。

睡前泡脚:人体内多寒湿,通过泡脚可以加速体内排寒。因此,如果受风寒感冒了,泡泡脚出一身汗,还能将体内的寒气驱散。此外,泡脚有助于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而好的睡眠也是加快湿气排出的辅助方法之一。但要注意控制好泡脚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到20分钟是最好的,水温控制在40℃左右。

钟介福温馨提示:想要购买或了解咨询的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xzhiqiguanyana.com/xezqgy/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