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医疗气象服务专题

(五)

未秋先凉

湿蕴夏

前期天气回顾

6~8月本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总体平均气温与常年持平,但呈现阶段性偏低及偏高交替格局,尤以7月上中旬连续性偏低最为明显,7月下旬又迅速转为偏高。8月上旬末,受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出现明显风雨。8月底9月初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早早跌破20度,为近年来少见。

未来天气展望

9月上旬仍多阴雨天气,前期气温依然偏低,上旬末至中旬或转为偏高。目前是夏季向秋季转换的时节,近阶段气温反而先低后高,需要注意灵活调整衣食起居。

附上海气象意义入秋标准:立秋以后出现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2℃,为气象意义上入秋,其首日为秋季第一天。本市常年平均入秋时间为10月2日。近10年来,入秋时间最早是年,为9月19日;最晚入秋是年,为10月15日。虽然近期清凉天气提前登场,但离正式入秋还为时尚早,湿漉漉的空气也暗含着夏日残存的气息。

对于很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而言,“湿”已经不再陌生。水湿聚而成痰饮,上渍于肺,与伏肺之痰纠结,壅塞肺气而发为咳嗽。当下的天气不仅湿,还明显偏凉,起居不慎容易损伤脾阳,导致酿湿生痰,加重咳嗽等症。有什么方法既能渗湿,又能顾护脾阳?

粥,是东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它富含营养,易于消化,老少咸宜,被历代养生家奉为养生、治病的良剂。若适当配以其他食物或中药,则为粥疗。

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西汉名医淳于意用“火齐粥”治疗齐王的痹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己须臾,啜粥,以助药力”的例证;而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录了55种粥,这证明自古就有用粥作为食疗的先例。

粥能温胃散寒,顾护脾胃,加入茯苓、薏苡仁或赤小豆等药食两用之品,既可渗湿,同时也能获得较好的口感。

在此推荐几款适合近期食用的粥:

No.1

芡实茯苓山药粥

取大芡实15克,白茯苓15克,山药15克,粳米克。芡实和茯苓提前一天用清水泡发,粳米提前一小时泡发。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粒,泡在清水中。将以上材料混合,淘洗干净之后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No.2

赤小豆黑米粥

赤小豆、黑米、白砂糖适量。赤小豆和黑米洗净,清水浸泡5小时以上。将浸泡过的黑米、赤小豆和适量冷水放入锅里,大火煮沸,转至小火煮至熟透,按个人需求加适量糖即可。

No.3

薏苡莲子百合粥

将薏苡仁、莲子、百合洗净,先煮烂,再与粳米50克同煮粥用适量红糖(或蜂蜜)调味食用。

在夏秋之交,还应减少摄入生冷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并加强室内通风;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希望大家在换季期间都能做好调护,以愉悦的心情迎接金秋时节的到来。

1

END

1

编辑l董宇霜

撰写l瞿星宇

素材l瞿星宇

审核l瞿梅

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xzhiqiguanyana.com/zqgyzz/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