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名呼吸病学专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刚刚从医时,钟南山是想做一名外科医生的。

“我于上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10年后才成为一名住院医生。当时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外科大夫,但那时候国家号召做好慢性支气管炎群防群治工作,我便听从组织安排,加入慢支炎防治小组,由此也一步步走上了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道路。”

不久前,通过视频直播,钟南山将这个故事讲给了南开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们。他告诉这些听课的年轻学子,“国家要我做,我就必须要做好。”

这是南开大学“名师引领”通识选修课《医药前沿与挑战》的第四课。钟南山是这门课程的第四位授课老师,也是第四位院士。

“天花板”级的师资

如果只看这门选修课,钟南山的授课“同事”们个个都是业界翘楚——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作为这门课程的首位授课老师主讲了第一课。除他之外,还包括已经上完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蒋华良,以及还没有“排上课”的药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结构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这门总共24课时的课程,将由12位院士共同完成,也难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南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谭小月笑称“在高校课程中,这样的师资算是‘天花板’级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很多高校临时性地邀请知名学者进行讲座式授课,作为南开大学一门正式的通识选修课,《医药前沿与挑战》在开设之前便已经与每一位授课老师进行了详细沟通,并给每位老师都安排了课时表。老师们按照课表的顺序,以每周一次的频率,按时为学生们授课。

“这门课的‘教师’很多都是从事临床工作的院士专家,这种固定时间上课的课程安排起来是相当不容易的。”谭小月说。

作为课程发起人,曹雪涛对于“教师”们的专业领域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些受邀授课的院士中,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有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领域的,有传染病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也有口腔医学领域的专家。我们希望以此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打开视野。”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师资力量“高规格”、课前准备很周到,但在受访时曹雪涛却表示,这门课程的重点并不在于给这些本科生传授多少知识。这又是为何?

酝酿多年的“硕果”

事实上,《医药前沿与挑战》并不是南开大学开设的唯一一门由学术大家讲授的课程,而只是其“名师引领”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而已——据谭小月介绍,“名师引领”系列课程开设于年。该系列课程均由校内理工学科院士、人文社科讲席教授等担任首席专家,并邀请国内外名师,为南开大学本科生授课。

至于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曹雪涛坦言是为完成他多年来的一个夙愿。

4年多前的年底,曹雪涛卸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的职务,成为南开这所百年名校的掌门人。此时,一个问题摆在他面前——从精英式的专业医学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他,该如何适应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两者有着太多不同点。”曹雪涛说,其中最明显也是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的学科涉及面要广得多。要通晓这些学科,学生自身眼界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如何才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素质呢?

历史上,南开大学曾与其他高校共同组成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地处一隅,但在战乱环境下依然能产生如此多的大师,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很多学术大师就在学生们的周围。”曹雪涛说,当学生们感受到大师就在身旁、“高峰”触手可及时,内心产生的自信心,以及由此带来的正面激励作用是难以想象的。

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一个想法在初到南开的曹雪涛心中扎下了根——要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氛围,即让学术大师真正走到普通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在校园中真切感受到大师魅力。

经过多年的酝酿,“名师引领”系列课程成为这一想法结下的“果实”。

曹雪涛向记者回忆起自己求学期间,曾经听过的我国肝脏外科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吴孟超的课程。“单纯从课程内容来说,吴先生的课可能并无特别之处,甚至时隔多年,一些课程内容我都已经遗忘了,但老先生的精神至今都在影响我。”吴孟超曾告诉他们,这把手术刀要好好地拿,要造福病人,给病人看好病的成就感是什么都比不了的……

“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他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两句话,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曹雪涛说,也正因如此,在开设《医药前沿与挑战》课程,乃至整个“名师引领”系列课程时,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xzhiqiguanyana.com/jxzqgy/1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