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冠疫情趋于缓和,各地正在逐步返岗复学,可能会出现新的人员聚集高峰,尤其是冬春交替之际本身呼吸道传染病相对高发,在人们忙碌于防控新冠疫情、逐渐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特殊时期,疫情防控专家组特别提醒广大群众:防控新冠弦不松,莫忘其他传染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提醒公众,除了新冠肺炎外,还要谨防其他肺炎疾病。比如,常见的肺炎链球菌,在细菌感染中杀伤力就很大,不但能引起肺炎,还能引起脑膜炎,如果新冠肺炎和肺炎链球菌肺炎两者叠加,是非常危险的。目前中国的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方面需要加强防控力度。

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教授介绍了他最近一项研究,通过分析1月22日至2月2日例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原菌情况,结果显示,94.2%为混合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检出率为59.5%。接种肺炎疫苗,有可能减少新冠肺炎中出现的混合感染情况。

肺炎链球菌、流感和新冠肺炎在临床症状上比较容易混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大约有万名5岁以下儿童,因为感染肺炎球菌疾病而死亡。肺炎球菌是导致肺炎的致病因素,肺炎球菌一般寄生于人体的鼻咽部,一般来说,短时间内不会发病,但是时机一旦成熟,病菌就会渐渐的,传播到人体的其他部位(例如肺内、血液等等),就会引起肺炎。所有年龄都会感染。肺炎球菌并不“挑食”,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会是它攻击的目标,所以大家都应该注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2岁以下婴幼儿和高风险成人,如老年人、酗酒吸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因为身体的抵抗力较差,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其次,就算你是免疫力较强的健康人士,也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肺炎球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飞沫、接触等直接传播,一旦家里有老人或小孩子,不小心感染了肺炎球菌,那么就因此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交叉传染的机会。所以,在对待肺炎球菌方面,最好的还是要有预防心理。感染后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的可致死,因为感染后的症状和感冒非常像,例如发烧,咳嗽,呼吸急促等,会让人难以分辨,因此在很多时候,都无法第一时间对症治疗。所以后续很容易引发肺炎以及其他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死!

(30岁青壮年重症医院ICU联合多学科运用ECMO起死回生)

(63岁老人肺炎住院)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和喉部灼热感、鼻粘膜红肿、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也可出现,但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通常不发热或轻中度发热(体温38.5℃)。普通感冒传染性较弱,季节性不明显,病程相对较短,多呈自限性,多数患者1周左右即可痊愈,约四分之一的患者持续2周,在治疗上主要以缓解症状对症治疗为主,可自行使用解热镇痛药物、镇咳药物、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等,医院诊治。但如果持续发热或高热、咳嗽、咳痰或出现鼻窦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或服用药物后症状不缓解,医院就诊。流感多表现为高热(体温38.5℃),畏寒、寒颤、身体不适、鼻塞、流涕、头痛、肌痛、咽痛、咳嗽、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严重。流感引起的呼吸道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鼻窦炎、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肺外并发症罕见(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心肌炎、心包炎、肌炎、中毒性休克等)。流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每年都会在冬春季暴发,有时候南方地区在夏季的七八月份可能会出现小流行。流感会突然暴发、迅速扩散、易传染、具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性,每年流行且有季节性,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学史也非常重要。在任何时期,出现发热伴咳嗽和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并且可以追踪到与流感相关的流行病学史者(如患者发病前7d内曾到有流感暴发的单位或社区、与流感可疑病例共同生活或有密切接触、从流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行归来等)需要考虑流感。流感通常具有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症状通常持续2-4周,出现并发症时病程会显著延长,病死率明显增加。

(28岁小伙子因流感住进ICU)

(儿童感染流感住院)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新冠肺炎、肺炎链球菌、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1、增强体质和免疫力;2、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3、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4、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5、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6、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7、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及流感疫苗,预防交叉感染。

摘自于1.WHO立场文件立场文件(年4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xzhiqiguanyana.com/jxzqgy/8043.html